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改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心理护理;认知行为干预;老年患者;睡眠障碍;负面情绪
正文
睡眠障碍是精神心理科中的常见病症,以老年人群较为常见[1]。引起该病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主要包括心理、社会、环境、躯体疾病及精神疾病等诸多因素,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等,长期失眠会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及正常工作、生活均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2]。而老年人群多合并一些基础疾病,如果睡眠障碍比较严重,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或者诱发其他并发症,最终影响其生命安全[3]。在现阶段临床中,对于该病通常以对症用药为主,一般给予患者抗焦虑抑郁及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但是长期服药,会增加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同时极易诱发药物不良反应[4]。目前,老年患者的睡眠障碍问题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期间,为其提供高效的护理方案是较为关键的一项内容,能够有效保障护理质量,对患者身心需求予以最大化满足,进而促使其睡眠质量得到提升,具有重要作用[5]。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究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具体报道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睡眠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纳选时间在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范围内。利用双盲法分为两组(n均=30例)。对照组,年龄在45-85岁区间,计算(65.51±2.11)岁;病程3个月-3年,均值(1.85±0.46)年,男性17例、女性13例。研究组,年龄48-86岁,平均(64.47±2.07)岁;病程4个月-3年,均值(1.92±0.50)年,男性18例、女性12例。上述基础数据比较(P>0.05)。
纳入标准:(1)经睡眠评定两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2)患者临床资料完善;(3)患者意识清晰,既往未接受过类似治疗者;(4)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充分知晓,并表示愿意配合研究直至完成。
排除标准:(1)存在意识障碍或者躯体疾病者;(2)存在严重器质性疾病或者损害者;(3)合并显著疼痛、焦虑症状者;(4)无法正常语言沟通者;(5)拒不配合或者研究期间要求退出者。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休养环境,引导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同时需要让患者保持科学合理、营养均衡的饮食,对其疑问及时解答等。
研究组开展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在每日规定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查房,主动询问其主观感受、睡眠情况,多关心和安慰患者,使其消除恐惧心理,尽快适应医院生活。可以向其介绍类似成功案例,帮助患者建立治愈信心,为其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在发现患者睡眠质量下降时,需要积极寻找原因,对患者的疑虑耐心讲解,并叮嘱患者的家人多多陪伴患者,另外,在日间时间,可以鼓励患者多下床活动,尽量减少卧床休息时间。(2)认知行为干预:①认知干预:通过易于理解的方式向患者讲解睡眠障碍的有关知识,主要包括影响因素、危害性、目前治疗手段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帮助患者以正确的心态看待疾病,同时需要引导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和睡眠习惯,对其错误认知和不良行为予以纠正和指导。②行为干预:在每日晚上8点左右,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松弛疗法训练,每次15min,每日1次,常用方式包括进行性松弛训练、深思训练、生物反馈及自身训练等,引导患者放松身体和肌肉,不但能够放松身心状态,同时有利于患者尽快进入睡眠状态,减少惊醒情况的发生。正常老年人群的睡眠时间为5-7h,可以通过物理方式诱导患者尽快进入睡眠状态,每日1次,每次20min,利用光照、刺激控制等改善患者的睡眠周期,对其脑电波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提高睡眠质量,减少觉醒次数。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不良情绪:利用SAS、SDS自评量表评定,评分分界值分别为50分、53分,分值越高,情绪越差。
睡眠质量: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估,共包含7项因子,评分标准0-3分,总分21分,分值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AIS评分:利用阿森斯失眠量表进行评定,其中共8项内容,每项评分标准为1-4分,分值越低越好。
护理满意度:利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量表评估,按照分值高低分别非常、一般和不满意等三个等级。
1.4 统计学处理
60例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相关数据统计及处理,均选择SPSS23.0计算机软件包,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则说明组间存在差异。
2 结果
2.1 负面情绪分析对比
干预后,研究组SAS评分、SDS评分均较低(P<0.05)。详见表1.
表1 负面情绪分析对比(分)
组别 | SAS评分 | SDS评分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对照组(n=30) | 54.23±5.41 | 45.32±4.50 | 56.21±5.86 | 47.51±4.14 |
研究组(n=30) | 55.36±5.34 | 40.17±3.32 | 56.17±5.90 | 42.37±3.06 |
t | 0.8142 | 5.0441 | 0.0263 | 5.4685 |
P | 0.4189 | 0.0000 | 0.9791 | 0.0000 |
2.2 睡眠质量分析对比
干预后,研究组PSQI各因子评分均较低(P<0.05)。详见表2.
表2 睡眠质量分析对比(分)
组别 | 睡眠质量 | 入睡时间 | 睡眠时间 | 睡眠效率 | 睡眠障碍 | 催眠药物 | 日间功能 |
对照组(n=30) | 1.56±0.32 | 1.28±0.24 | 1.60±0.35 | 0.98±0.22 | 1.35±0.26 | 1.68±0.32 | 1.85±0.20 |
研究组(n=30) | 1.05±0.21 | 0.86±0.15 | 1.00±0.18 | 0.53±0.12 | 0.97±0.10 | 1.01±0.13 | 0.83±0.12 |
t | 7.2981 | 8.1281 | 8.3499 | 9.8354 | 7.4715 | 10.6246 | 23.9530 |
P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2.3 AIS评分分析对比
干预后,研究组AIS各项评分均较低(P<0.05)。详见表3.
表3 AIS评分分析对比(分)
组别 | 入睡时间 | 夜间苏醒 | 总睡眠时间 | 总睡眠质量 | 白天情绪 | 白天身体功能 | 白天思睡 |
对照组(n=30) | 3.36±0.47 | 3.90±0.36 | 3.40±0.49 | 3.11±0.54 | 3.52±0.41 | 3.70±0.36 | 3.61±0.38 |
研究组(n=30) | 2.11±0.20 | 2.01±0.14 | 2.07±0.16 | 1.69±0.21 | 1.58±0.24 | 1.60±0.22 | 1.56±0.20 |
t | 13.4039 | 26.8001 | 14.1324 | 13.4237 | 22.3664 | 27.2627 | 26.1477 |
P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2.4护理满意度分析对比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6.67%)较高(P<0.05)。详见表4.
表4 护理满意度分析对比(n,%)
组别 | 非常满意 | 一般满意 | 不满意 | 总满意度 |
对照组(n=30) | 11(36.67) | 13(43.33) | 6(20.00) | 80.00(24/30) |
研究组(n=30) | 17(56.67) | 12(40.00) | 1(3.33) | 96.67(29/30) |
X2 | 4.0431 | |||
P | 0.0443 |
3 讨论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期间存在的一系列功能障碍,主要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等,是目前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6]。和其他人群相比,老年人群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有调查研究数据表明,近年来,该病的总体患病率急剧升高,对于我国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7]。有研究指出,老年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有,对于医院环境的排斥,在疾病和长期治疗的影响下,情绪多不稳定,较为敏感和多疑,再加上自身基础疾病较多,病程久,容易反复发作,受到家庭和经济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干扰,都会加重患者的睡眠障碍,不利于患者病症的改善[8]。心理护理是一种专项护理方案,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其内心想法和顾虑,学会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待问题,对其予以充分的关怀和安慰,能够让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降低身心压力,进而消除其不良情绪[9]。而认知行为干预是现代医学中的新型护理模式,通过认知干预,向患者普及睡眠卫生的相关知识,使其正确看待自身病情,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这样能够更好地配合临床工作;通过行为干预,能够帮助患者制定健康的个性化睡眠时间,建立稳定的睡眠周期,针对入睡困难和惊醒情况予以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最终能够对其睡眠症状进行改善[10]。研究发现,恐惧、压力过大、焦虑等因素均会影响患者放松训练的质量,所以,将其与心理护理相结合,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护理效果。
结合上述数据发现,在实施不同护理干预后,对两组负面情绪评定,可知研究组SAS评分(40.17±3.32)分、SDS评分(42.37±3.06)分均较低(P<0.05);心理护理的开展,能够对患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进行了解,帮助患者降低心理压力,对其负面情绪进行针对性疏导和宣泄,使其保持心理状态的稳定。对睡眠状况评分,可知研究组睡眠质量评分(1.05±0.21)分、入睡时间评分(0.86±0.15)分、睡眠时间评分(1.00±0.18)分、睡眠效率评分(0.53±0.12)分、睡眠障碍评分(0.97±0.10)分、催眠药物评分(1.01±0.13)分、日间功能评分(0.83±0.12)分均较低(P<0.05);认知行为干预的实施,能够让患者科学、客观地看待疾病,对其认知偏差予以纠正,增强其健康意识和依从行为,与心理护理联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使用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定,可知研究组各项评分均较低(P<0.05);对护理满意度调查,经计算得出研究组总满意度为96.67%,与对照组(80.00%)相比较高(P<0.05);说明,心理护理+认知行为干预,能够让患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在面对睡眠障碍问题时可以有效应对,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而研究组患者对此组护理模式较为认可,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对老年睡眠障碍患者开展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薛荣荣,孙英,杨秀珍. 心理护理用于老年患者睡眠障碍中的价值 [J]. 心理月刊, 2023, 18 (10): 147-149.
[2]吴丽容,邹碧兰. 睡眠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失眠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2, 9 (08): 1449-1451.
[3]张晶,张晓冬. 对老年睡眠障碍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 [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22, 37 (04): 137-138+145.
[4]郭增丽,孟静,胡娟娟. 认知行为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负性情绪、睡眠质量及听力的影响 [J]. 齐鲁护理杂志, 2022, 28 (13): 13-16.
[5]梁义,李爱丽,王冰冰. 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睡眠质量与负性情绪的影响 [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 42 (09): 2273-2275.
[6]敖玉,王刚,曲健. 认知性心理护理模式在老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影响分析 [J]. 心理月刊, 2022, 17 (08): 42-44.
[7]赵见南. 观察心理护理干预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 [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2, 9 (04): 651-653.
[8]王春丽,王圣秋,唐俊,等. 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在改善老年患者睡眠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1, 8 (10): 1718-1720.
[9]张果,田园. 睡眠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失眠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J]. 临床医学工程, 2021, 28 (10): 1415-1416.
[10]于晶. 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改善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作用分析 [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18 (16): 272-273.
...